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
上海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926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01人),截至2018年底,包括两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973计划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技术领域等专家10余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1个团队连续获得2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支持、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万人计...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
上海光机所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按照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发展规划的要求,紧密结合上海光机所“一三五”发展目标,在高功率激光、信息光学、光学与激光材料科技领域与国外开展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同时,上海光机所根据各国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合作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策划、设计和组织了若干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国际合作模式。通过组建联合实验室,组织高水平国际会议,承担多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和培养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重实效的国际科技合作,提高了上海光机所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
一、组建联合单元,扩大上海光机所的影响力,提升所的国际学术地位。
2012年4月28日上午,中韩高能量密度激光物理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韩国科技部部长李周浩共同为中心揭牌。李周浩在致辞中指出,中韩联合研究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积极努力,对韩、中两国科技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韩方合作单位韩国原子能研究所是拥有50多年历史的优秀研究所,在原子能领域取得了一些世界级的成果,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上海光机所在等离子体、激光核聚变等方面取得许...
上海光机所十分重视院地合作,近年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密围绕先进激光产业链,先后建立了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上海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和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三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在产业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服务企业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做出积极贡献。还与红塔证券等共同组建激光产业基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融合...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作等在内的系列科普工作,获得...
2009年5月5日,《光学学报》、《中国激光》和Chinese Optics Letters三刊第二次联席编委会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相关高校、研究所的52位编委以及三刊编辑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大会报告和分会场讨论两个阶段进行。大会报告由光学期刊联合编辑部主任杨蕾主持,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所长朱健强和中国光学学会秘书长倪国强分别代表三刊主办单位致欢迎词。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激光》主编周炳琨院士代表三刊主编向与会编委,介绍了自2008年第一次联席编委会以来三刊的工作进展,对编委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编辑部的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表扬。杨蕾主任向编委们详细汇报了编辑部的主要工作以及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吕百达、吴重庆等教授就如何获取高质量稿源、提高审稿质量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在分会场讨论中,三刊编委围绕关心的焦点,如:创办英文刊物和网络刊物、建立topic editor制度,快速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力与加大期刊的宣传力度,提高审稿人审稿质量和组织专题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编委们一致认为:为了体现专家办刊的宗旨,更好地加强编辑部和编委的沟通与联系,应坚持定期召开编委会,并要求编委应尽可能地参加编委会议和编辑部组织的其它学术活动,帮助期刊越办越好。
光学期刊联合编辑部会后将仔细讨论、认真研究编委们的建议,积极落实相关事宜。
(信息管理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