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所中文主站  |  所英文主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列专题 > 所庆五十周年专题 > 群众活动 > “中国梦·上光梦”征文  
往事难忘(何绍康)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3-23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
  

    五十年,对于漫漫历史长河来说是短暂的,但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五十年的光阴相当于半世人生,有很多事情值得回味。我从1964年参加工作进入上海光机所,直至退休,到现在还在退管会帮些小忙,有幸伴着光机所一起走过了五十个春秋。五十年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我们上海光机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点一点发展壮大。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其中经历过的几件事,至今仍难以忘怀。 

  一个不眠之夜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嘉定地区也开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单就光机所所处的清河路地段来说,基础设施改造进展迅速。道路经过几次的拓宽垫高,路上来往的车辆是畅通了,同时也形成了所部地势低于清河路路面76cm的尴尬局面。遇到下大雨,雨水就直往所里倒灌,给我们科研工作和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1999年630日,白天下了一整天的雨,到下班的时候,还是大雨如注,雨一直不停的在下,随着夜幕的降临,西区主干道的水慢慢的从浸没我们的脚背,而后上升到膝盖。我记得当时的传达室里的师傅用面盆在一片汪洋的泥水中一舀,里面竟然有鲜活的鲤鱼,这说明我们光机所主干道上的下水道已经与外面的河流相通了。情况十万火急!这将危及到我们所里各实验室、仓库等场所。尤其是高功率激光物理实验室,这是个国家级的实验室,它集中了一批高精尖的实验仪器设备,已研制成的实验装置在当时也是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世界上屈指可数,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当时高功率激光物理实验室的同志们已经连续几个小时排水,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他们几乎每隔几分钟就向所里告急,其他的几个地处底层的实验室、仓库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进水。所里的主要领导、研究室的科技人员、机关干部、工人连夜都战斗在抗洪的第一线,但是难挡仍在不断上涨的水势。 

    看来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已很难控制水位的上涨,于是我们连夜将紧急情况分别向中科院上海分院、嘉定区党政领导报告。嘉定区领导立即将当时嘉定唯一剩下的一辆消防车调来排水,上海市领导也千方百计从市区抽调3辆消防车赶来支援排水。半夜时分,上海分院领导、嘉定区领导冒雨来到现场向我们了解情况,现场指挥,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又紧急调派30名嘉定区武警战士跑步赶来支援,挖泥、打沙包、堵洪水、筑泥墙……战士们个个浑身泥浆,雨水、泥水、汗水交织在一起。所领导嘱咐食堂做了姜汤,煮了面条给他们,想给他们暖暖身子,但是战士们一刻也没有停下来,冒着倾盆大雨,硬是在拂晓前在所各主要部门和实验室门口用沙袋垒起了厚厚的一堵防护墙。当时的那种协力抗洪、军民雨水情的情景,现在想来还是激动万分。 

    由于有了消防战士的连续抽水,武警战士防护墙的修筑,再加上所里全体职工的共同奋斗,终于战胜了洪水的袭击。实验室保住了,国家财产保住了,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迎来了我们上海光机所光辉灿烂的明天。 

  今天是个好日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面对世界上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挑战,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巨大需求,国家提出希望研究机构抓住那些对我国国民经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作用的重大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并且在中国科学院进行“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如果批准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国家将根据不同的情况提供专项资助经费。按照测算,我们上海光机所两年可获得4700万元的专项资金(相当于当时每年增加了院下拨事业费的2.5倍),十分可观。这为我们所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当时,领导班子成员详细地分析了我们上光所的科研、生产及体制改革状况,认为完全有实力参加竞争,力争首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目标定下后,真正要经得住中科院专家们犀利的考评,绝非易事!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所经历了三次严格的考核和审查,即为“三大关口”。 

    第一关:接受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局举办的18个研究所领导参加的试点方案考评。当时的徐至展所长带去由他领导组织并经过精心准备的三大本参评材料,即《上海光机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施方案》、《科研创新项目简介》、《上海光机所规章制度》,徐所长亲自作了二个小时的报告。由于报告内容真实切题,生动有力,得到了中科院领导和其它研究所领导的充分肯定。 

    第二关:接受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局正、副局长及处长参加的科研工作及行政管理工作的考评。那次的考评整整进行了一个上午。当时,徐至展所长作了专题汇报,一起参加考评的还有我与时任所计划处处长的程兆谷同志。为了能充分应答领导们的考评,我和程兆谷同志当时感到压力特别大,毕竟这关系到我们上海光机所是否能够获得更好更长远的一次发展机遇。考评前一夜,我们将要报送的材料再一次次反复推敲,仔细斟酌到深夜。第二天早上5点,程兆谷同志就来敲我的房门,说还有几个问题要再商榷一下,力求万无一失。直到中午考评结束,我们的心情才稍稍安定下来。 

    第三关:报送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审批。当时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几家高技术研究所都希望要列入“知识创新工程”一期试点单位。虽然我们前二关闯关下来反响不错,但是真到要院长们进行最后决策的时候,我们心里还是忐忑不安。 

    上光人永远不会忘记,在19983~~19995月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几乎没有休息日,多少个日日夜夜所长带领机关管理干部与部分科研骨干提出并组织实施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核心,融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队伍创新、文化队伍创新于一体的试点方案,现在终于到了将经受组织上的肯定与支持的关键抉择之际。 

    1999年5月7日,当我桌上的电话铃声在中午11:45分响起的时候,听到在中科院院部等消息的时任上海硅酸盐所施而畏副所长告诉我我们两个所一起列入首批“知识创新工程”一期试点单位这一好消息时,高兴得马上在机关各处室奔走相告。大家互相庆贺,一致欢呼:今天是个好日子!1999年5月7日这个日子,它将永远被列入上海光机所的光荣史册。 

  最后的嘱托 

    众所周知,邓锡铭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激光专家,他对国家,对上光所,对高功率激光物理实验室的贡献有目共睹。 

    我与老邓虽然在科研业务上没有关联,但是他对我在管理工作中的指导,使我难以忘却。1992年我刚走上领导岗位时,曾经主动征求各方意见,以便在管理上如何更好的为大家服务。问及老邓时,他十分热情,思索了一会,认真地说:依我看,首先要以人为本,人才最宝贵,健康最重要。目前嘉定地区水质很不好,能否我们自己建个净水站,这对员工颇为有益。并且很具体的告诉我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二个物理教研室都在搞,可以向他们请教。说真的,这真是个“金点子”。当我在所长办公会议上提出这一设想时,得到全体同志的一致赞同。以后经过后勤服务公司的组织实施,我们上海光机所净化水站建立起来啦,从建立至今已有二十余年,职工们一代一代喝着放心水,一直饮用至今。 

    1997年的一个清晨,天色刚亮,家里的电话铃就响了,我一接,是邓锡铭院士打来的。此时他已经住在华东医院,病情很严重了。电话中他带着沙哑的嗓音对我说:小何,有件事情要托付你,我们实验室的同志经常要加班加点,以前条件差,饿着肚子干活,现在好多了,深夜时可以吃点方便面,但实验室年轻人多,方便面营养不够,你能否告诉食堂,早餐的品种能再丰富点,如果有鸡蛋、豆浆更好……我听了他的这番话,真是热泪盈眶,哽咽着对他说:您千万要保重身体,请您放心,此事我一定办到。搁下电话,我一看,时针刚指到六点半,我立即骑车奔赴西食堂。 

    没想到,一周后,他离开了人世。这竟是老邓对我最后的嘱托。 

    而今,我虽已过古稀之年,但每次到所里都有不同的感受,作为一名上海光机所的老同志,我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当我目睹年轻一代朝气蓬勃、勇于创新、不怕艰辛地忘我工作且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时,心里感到无比欣慰。青出于蓝胜于蓝,衷心地祝愿上海光机所的明天会更好。 

地理位置    |    交通线路    |    本所周边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