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截至2022年11月,上海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922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62人),包括两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9位、国家重大专项副总设计师1人、国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1个团队连续获得2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支持、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6人、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4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1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1人;4个项目入选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11人、中科院产研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15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56人、6人获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资助;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8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工作始终围绕上海光机所的主责主业,以服务重大任务和国家需求为牵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内外集成协同,加强重大国际合作任务的谋划。坚持“战略布局,需求牵引,技术引领,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本单位学科技术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实质性合作,夯实海外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组织任职推荐,组织相关国际会议等,汇聚各类国际人才,建立以“平台-人才-项目-组织”合作模式,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助力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一直得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届所长亲自主管国际合作。1972年,上海光机所接待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标志着我所第一次对外开放。2007年,被科技部首批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2006-2008年间认定的113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获评“优秀”。2021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719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持续获评“优秀”。王岐山副主席到上海光机所视察时,对上海光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近年来,上海光机所贯彻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先后共建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上海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初步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格局,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融合,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聚焦于激光领域的产业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建成江苏省激光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及全固态激光技术、激光装备及工艺、激光检测仪器等研发中心,入选科技部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 ...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作等在内的系列科普工作,获得...
超强激光科学卓越创新简报
(第三百二十六期)
2022年11月30日
上海光机所在激光薄膜的空间伽马射线辐射稳定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薄膜光学实验室和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和可持续经济发展局合作,在激光薄膜的空间伽马射线辐射稳定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为耐辐射空间光学元件的研制提供了数据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以Laser-induced damage of 1064 nm multilayer antireflection coatings after exposure to gamma rays为题发表于《光学材料》(Optical Materials)。
随着空间技术、卫星及飞行器探测技术需求的不断增加,空间激光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空间激光器向着长寿命、大能量、高功率的方向发展的进程中,薄膜元件作为光学系统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对空间激光系统至关重要。空间中恶劣的高能射线辐射环境使得空间应用的薄膜元件的可靠性和激光损伤性能面临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可能造成薄膜的吸收损耗增加。此外,在轨运行薄膜一旦发生损伤,将无法进行修复或更换,因此有必要对激光薄膜的空间辐射损伤开展系统性研究。
研究团队针对不同工艺沉积的1064nm多层减反射薄膜开展了伽马射线辐射实验,伽马射线总剂量相当于低地球轨道(LEO)5-8年的辐射剂量。通过研究辐射前后薄膜的光学性能、结构组成和化学成分,分析了伽马射线辐射在薄膜中生成的缺陷类型以及辐射缺陷在多层膜不同膜层中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伽马辐射不会改变薄膜的结构,但辐射产生的氧空位等缺陷会造成薄膜在紫外波段的透过率降低,同时也会增加薄膜的吸收损耗,为薄膜在高功率激光系统中的应用留下隐患。伽马射线辐射后的薄膜在激光辐照下的损伤概率大大增加,损伤阈值也有明显降低。不同工艺沉积的薄膜表现出了不同的空间稳定性,结构更致密的薄膜的辐射稳定性也更高。研究成果有助于从工艺和设计角度提升激光薄膜的空间辐射稳定性,有助于扩展薄膜材料在空间环境中的广泛应用。
相关工作得到了中意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
图1 1064nm多层减反射薄膜在伽马射线辐射前后的透过率曲线
图2 薄膜在伽马射线辐射前后的原子百分比和1064nm弱吸收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