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经过五十五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
截至2019年底,上海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95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37人),包括两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973计划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重点研发计划高技术领域等专家组成员6人、国家重大专项副总设计师1人、国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1个团队连续获得2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支持、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2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
上海光机所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按照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发展规划的要求,紧密结合上海光机所“一三五”发展目标,在高功率激光、信息光学、光学与激光材料科技领域与国外开展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同时,上海光机所根据各国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合作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策划、设计和组织了若干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国际合作模式。通过组建联合实验室,组织高水平国际会议,承担多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和培养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重实效的国际科技合作,提高了上海光机所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
一、组建联合单元,扩大上海光机所的影响力,提升所的国际学术地位。
2012年4月28日上午,中韩高能量密度激光物理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韩国科技部部长李周浩共同为中心揭牌。李周浩在致辞中指出,中韩联合研究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积极努力,对韩、中两国科技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韩方合作单位韩国原子能研究所是拥有50多年历史的优秀研究所,在原子能领域取得了一些世界级的成果,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上海光机所在等离子体、激光核聚变等方面取得许...
上海光机所十分重视院地合作,近年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密围绕先进激光产业链,先后建立了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上海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和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三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在产业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服务企业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做出积极贡献。还与红塔证券等共同组建激光产业基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融合...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作等在内的系列科普工作,获得...
“激光钕玻璃很神奇,小能量的激光通过后,便可以放大变成‘小太阳’量级的能量。”说起她打了32年交道的“激光钕玻璃”,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胡丽丽的眼中依然闪着光。
自从来到上海光机所,胡丽丽一直从事激光玻璃、激光光纤基础研究及其制备技术的研发。在此过程中,她带领团队攻克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自主发明并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首条大尺寸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线,实现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的批量生产。近日,胡丽丽入选了上海市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
半世纪努力,打造激光装置的“心脏”
笑容亲和,说起话来轻声细语,胡丽丽看上去很“低调”。她总说自己是“做了些应做的工作”。但其实,她和团队研发的钕玻璃却一点都不低调。
从1964年建所至今,上海光机所的科研工作者一直在对激光钕玻璃进行研发。1987年,在浙江大学完成材料学本科、硕士学习后,胡丽丽慕名报考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博士,也由此与钕玻璃结缘。
为何钕玻璃如此重要?胡丽丽解释道,钕玻璃是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的核心元件,能实现激光能量的放大,相当于是高功率激光装置的“心脏”。进入21世纪,我国激光聚变装置的研究对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的批量生产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是解决该需求的唯一途径。
不过,要将娇气又活泼的钕玻璃打磨成“完美玻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尺寸的激光钕玻璃成品要同时满足28个技术指标,包括符合高光学质量、低应力、无铂颗粒等夹杂物、高一致性等。
在攻关过程中,胡丽丽团队遇到了不少挑战,其中钕玻璃总是在封闭式隧道窑炸裂,就让团队伤了不少脑筋。成型后的钕玻璃温度高达六七百摄氏度,需要在这个隧道窑里待上一个星期,逐渐冷却到六七十度才能处理。实验初期,玻璃在隧道窑里发生了炸裂。请来的外援专家,到现场看了后也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在场的人都沉默了。“必须上,必须解决问题。”秉着这样的决心,胡丽丽当场拍板自己解决。她带领团队花了半年时间,重新做方案,改变隧道窑的结构,终于解决了玻璃炸裂的问题。
经过10多年的持续攻关,胡丽丽团队逐项攻克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涵盖的连续熔炼、精密退火、包边、检测四大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以连续熔炼为核心的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的突破。目前,团队研制的大尺寸N31激光钕玻璃已经成功应用于我国“神光”系列装置,应用于开展前沿基础研究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
面对10余年努力达成的成果,胡丽丽又一次低调了:“目标实现的背后,其实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晶。我很幸运,正处于历史的当口。”
科技工作者的“美”在于专注
常常有人把胡丽丽的工作比作“苦行僧”,但胡丽丽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如果喜欢做一件事,就不能说是苦行。”专注一个项目十余年,在上海光机所从事科研工作32年,胡丽丽说自己是“越做越有劲,越做越喜欢”。
在家人和同事的眼中,胡丽丽总是喜欢往单位跑,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在采访中,“专注”也是她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在胡丽丽看来,科技工作者的“美”就在于他们的专注,只要专注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努力做到极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做到的。“不可能”就从未曾束缚过她和她的团队。
目前,在胡丽丽80多人的团队中,也有不少年轻人,甚至还有90后。对于这些年轻人,胡丽丽希望他们能够在专注的同事,坚守住科技工作者的底气,“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有承担工作的决心”。令她欣慰的是,尽管科研工作辛苦而又清贫,不少年轻人还是坚持了下来。
为了将这份几十年来的科研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去年卸任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主任一职后,胡丽丽仍然常常“泡”在实验室,在技术细节、文件调研、方向把控上出谋划策,帮助年轻团队坚守住阵地。
目前,这支年轻团队正在研发光纤激光器的核心——高功率激光光纤。去年,团队研制的多款高功率掺镱光纤通过了严苛的考核测试,性能与国外同类最广泛应用的产品相当,并已经实现了工业应用。在胡丽丽和团队的推动下,激光光纤也将打破国外公司对我国高功率激光光纤的垄断,为国产光纤激光器装上“中国心脏”。他们也为服务国家战略和高技术产业,攀上了又一座科技高峰。(解放日报,2019年6月27日,黄海华)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