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重...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工作始终围绕上海光机所的主责主业,以服务重大任务和国家需求为牵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内外集成协同,加强重大国际合作任务的谋划。坚持“战略布局,需求牵引,技术引领,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本单位学科技术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实质性合作,夯实海外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组织任职推荐,组织相关国际会议等,汇聚各类国际人才,建立以“平台-人才-项目-组织”合作模式,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助力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一直得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届所长亲自主管国际合作。1972年,上海光机所接待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标志着我所第一次对外开放。2007年,被科技部首批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2006-2008年间认定的113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获评“优秀”。2021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719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持续获评“ 优秀”。王岐山副主席到上海光机所视察时,对上海光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以高功...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
上海光机所知识创新工程工作简报
(第三三〇期)
2013年12月11日
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对大云山江都王陵出土珍贵文物进行原位无损分析研究
12月5日至8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携带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及便携式显微镜等4台先进的科学分析设备,到江苏淮安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发掘工地,与南京博物院李则斌研究员等研究人员一起对出土的玻璃器、玉器、金缕玉衣、漆器、银器等多类重要文物进行现场原位无损科技分析。
大云山江都王陵是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位于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顶,于2009年底由南京博物院江苏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大云山顶部为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m2,考古显示周边曾有500米见方的围墙,里面曾经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阙基等遗迹存在。经鉴定,这是一处西汉早期的规格极高的夫妻同冢异穴合葬墓,结合文献和出土资料证实一号墓墓主人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大云山江都王陵是一处比较完整的西汉诸侯王陵园,陵园内共发现主墓3座、陪葬墓11座、车马陪葬坑2座、兵器陪葬坑2座、陵园建筑设施等遗迹。陵园外发现了东司马道及陵园外陪葬墓1座。出土的大量漆器、玉器、铜器、金银器等精美文物一万余件,尤其是编钟、编磬、玉棺、金缕玉衣等都极为罕见,学术研究意义重大。
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墓,使学术界对汉代诸侯王陵陪葬制度有了全新的认识,改变了以往关于西汉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诸侯王葬地的认识,为重新考虑诸如仪征庙山墓地的性质(以往一直认为庙山墓地为江都王墓地)等课题提供了新的资料。因此,对江都王陵出土珍贵文物开展考古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综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王陵出土文物非常珍贵,且多数文物体积较大,不易进行常规的实验室分析。所以,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依托中科院先进的技术平台,在考古发掘工地集成多种科技分析手段,实现了对出土文物快速、精确、系统分析。此次分析的文物主要有:史上罕见的一套(22件)铅钡玻璃编磬 、金缕玉衣、玉棺饰片、玉棺璧饰、镶嵌宝玉石的漆杯和银盖弓帽、 “长毋相忘”银带钩、玉璧、玻璃珠、玻璃蝉、玻璃琀、玻璃塞等。分析表明:这套具有礼仪性质的玻璃编磬是我国自制的铅钡玻璃,其配方体系于同出的玻璃珠、玻璃蝉等相似,可能具有同源性。检测的玉器大部分为透闪石,但明显具有不同的产地来源,不少金缕玉衣的玉质较好,瑕疵极少,而另一部分玉璧、玉棺饰片等含有明显包裹体,深入分析这些包裹体对这批玉器的产地溯源具有指示意义。银器和漆器上的镶嵌物主要为玛瑙、绿松石等宝玉石。这件“长毋相忘”银带钩可能采用了鎏金工艺。此次也确定了一件方解石质玉璧,曾被认为是风化的玻璃璧。
本研究得到973项目课题“高精度原位、无损表征体系的构建”、上海研发平台专项项目“无机材料无损检测的专业技术服务”、科技支撑计划“考古发掘现场遗存鉴别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支持。(高密度光存储实验室、所科技考古中心供稿)
copyright
@ 2000-
2025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1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