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截至2022年11月,上海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922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62人),包括两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9位、国家重大专项副总设计师1人、国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1个团队连续获得2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支持、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6人、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4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1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1人;4个项目入选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11人、中科院产研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15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56人、6人获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资助;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8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工作始终围绕上海光机所的主责主业,以服务重大任务和国家需求为牵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内外集成协同,加强重大国际合作任务的谋划。坚持“战略布局,需求牵引,技术引领,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本单位学科技术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实质性合作,夯实海外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组织任职推荐,组织相关国际会议等,汇聚各类国际人才,建立以“平台-人才-项目-组织”合作模式,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助力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一直得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届所长亲自主管国际合作。1972年,上海光机所接待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标志着我所第一次对外开放。2007年,被科技部首批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2006-2008年间认定的113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获评“优秀”。2021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719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持续获评“优秀”。王岐山副主席到上海光机所视察时,对上海光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近年来,上海光机所贯彻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先后共建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上海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初步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格局,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融合,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聚焦于激光领域的产业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建成江苏省激光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及全固态激光技术、激光装备及工艺、激光检测仪器等研发中心,入选科技部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 ...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作等在内的系列科普工作,获得...
超强激光科学卓越创新简报
(第二百六十九期)
2022年5月7日
上海光机所提出一种简单、可靠和通用的生成冷原子的方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航天激光工程部刘亮研究员团队展示了原子的一维漫反射激光冷却,相关结果以“Quasi-one-dimensional diffuse laser cooling of atoms”为题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A 上。
激光冷却中性原子自1975年提出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冷原子在国际上许多实验室中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物理、现代计量、量子传感、精密测量、空间技术等领域。激光冷却原子的典型结构包括磁光阱和光学粘胶。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对三对相向传播激光束的传播方向、偏振和功率进行严格的校准,磁光阱还需要一对反亥姆霍兹线圈来捕获冷原子。然而,基于它们的冷却原理,磁光阱和光学粘胶中冷原子的数目和尺寸都是有限的,冷原子数通常约为109,体积大约1cm3。
王育竹院士于1979年提出了第三种方法——漫反射激光冷却,近年来在原子钟上获得了成功的应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这种原子钟利用漫反射激光冷却的原子在球形或圆柱形微波腔内作为时钟介质。漫反射激光冷却不需要对准任何激光束,从而使激光冷却简单和可靠。它在微波腔中的成功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推广到许多其他形状的冷原子团。
研究团队用一个长105 cm,直径2cm的真空玻璃管来产生冷原子,如图1的上半部分所示。图1的下半部分展示了在轴向上均匀分布的87Rb冷原子样品,其光学厚度大于4,温度约为25μK。首次在实验中实现了米长度尺寸的冷原子系综。与磁光阱和光学粘胶相比,这是一个极大的增长。令人值得注意的是,它的长度可以延伸到千米量级甚至更长,而且它还可以产生二维冷原子。漫反射激光冷却的真空气室原则上可以为任何形状、任何大小,而这种特性只有在漫反射激光冷却中才能实现。
漫反射激光冷却为冷原子的更广泛应用打开了大门。例如,可以构建一个基于冷原子的大面积量子探测器,它可以在大范围内同时感知信号,这将大大提高检测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漫反射激光冷却在未来的量子传感中具有巨大的潜力,这项工作是激光冷却中性原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图1 实验真空系统和轴向归一化冷原子密度分布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1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