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截至2022年11月,上海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922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62人),包括两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9位、国家重大专项副总设计师1人、国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1个团队连续获得2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支持、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6人、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4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1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1人;4个项目入选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11人、中科院产研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15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56人、6人获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资助;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8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工作始终围绕上海光机所的主责主业,以服务重大任务和国家需求为牵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内外集成协同,加强重大国际合作任务的谋划。坚持“战略布局,需求牵引,技术引领,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本单位学科技术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实质性合作,夯实海外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组织任职推荐,组织相关国际会议等,汇聚各类国际人才,建立以“平台-人才-项目-组织”合作模式,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助力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一直得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届所长亲自主管国际合作。1972年,上海光机所接待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标志着我所第一次对外开放。2007年,被科技部首批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2006-2008年间认定的113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获评“优秀”。2021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719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持续获评“优秀”。王岐山副主席到上海光机所视察时,对上海光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近年来,上海光机所贯彻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先后共建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上海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初步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格局,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融合,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聚焦于激光领域的产业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建成江苏省激光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及全固态激光技术、激光装备及工艺、激光检测仪器等研发中心,入选科技部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 ...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作等在内的系列科普工作,获得...
近期,上海光机所中科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张龙研究员、董红星博士领衔的光学微腔研究小组在光学谐振腔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首次实现了四边类波导光学谐振腔低温调制光谱及紫外激光输出,成功解析非规则六边形回音壁微腔对低维光场的调制分布。研究结果被材料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相继报道【Adv. Optical Mater. 2014, DOI: 10.1002/adom.201400269;J. Mater. Chem. C, 2014, DOI: 10.1039/C4TC01223B】。
伴随光电子领域小型化、集成化和高效率的发展趋势,具有特定几何结构配置的低维受限光学谐振腔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尺寸接近电磁波波长的尺度,光子会受到较强的限制,这将显著改变谐振腔结构中的一些基本物理性质(光谱、光波导、光动力学等),在未来远程通讯、光学传感、信息处理等领域具有非常诱人的应用前景。然而,针对在紫外和可见光区具有优异光电特性的宽禁带金属氧化物,传统微腔制备技术并不适用,使得该类重要光功能材料在微腔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如何设计并制备高效新型的微腔结构,并开展相关光谱物理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热点问题。
研究小组利用气相传输冷凝技术成功实现高品质氧化锌和氧化铟单晶微腔结构。氧化锌微腔具有规则四边截面,并实现P型离子Sb的浅掺杂,实验上获取类波导微腔调制光谱及紫外激射,解析激射随温度的变化依赖关系,并首次阐明微腔P型离子掺杂的激活物理本质(图1);另外,基于氧化铟微腔结构截面的非完美对称性,结合差分拟合数值模拟,从实验和理论上详细讨论截面结构对微腔调制光谱的影响,首次解释了其完整的调制光谱物理图像(图2);两类微腔对光场展现出独特效的低维调控能力,相关微腔制备及光谱物理研究还未见报道,其相关研究为该类材料微腔基光电子器件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A类计划、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支持。 (中科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供稿)
图1 四边类波导微腔调制光谱及紫外激射
图2 非规则六边形回音壁微腔可见光场分布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1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