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作为...
截至2019年底,上海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95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37人),包括两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973计划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重点研发计划高技术领域等专家组成员6人、国家重大专项副总设计师1人、国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1个团队连续获得2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支持、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2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
上海光机所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按照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发展规划的要求,紧密结合上海光机所“一三五”发展目标,在高功率激光、信息光学、光学与激光材料科技领域与国外开展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同时,上海光机所根据各国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合作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策划、设计和组织了若干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国际合作模式。通过组建联合实验室,组织高水平国际会议,承担多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和培养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重实效的国际科技合作,提高了上海光机所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
一、组建联合单元,扩大上海光机所的影响力,提升所的国际学术地位。
2012年4月28日上午,中韩高能量密度激光物理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韩国科技部部长李周浩共同为中心揭牌。李周浩在致辞中指出,中韩联合研究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积极努力,对韩、中两国科技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韩方合作单位韩国原子能研究所是拥有50多年历史的优秀研究所,在原子能领域取得了一些世界级的成果,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上海光机所在等离子体、激光核聚变等方面取得许...
上海光机所十分重视院地合作,近年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密围绕先进激光产业链,先后建立了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上海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和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三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在产业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服务企业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做出积极贡献。还与红塔证券等共同组建激光产业基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融合...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作等在内的系列科普工作,获得...
报告题目:功能氧化物薄膜的精准制备与载流子输运机理研究
报告人:张文瑞 博士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报告时间:2021年1月6日 14:30-17:00
报告地点:盛山厅会议室(溢智厅)
摘要:
功能氧化物具有优异的结构扩展性和功能多样性,在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标准的结构平台,外延薄膜支持原子级别的结构组装,为探索功能氧化物的组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联特性提供了有效的渠道。我们的研究致力于精准调控氧化物薄膜的基本结构参数,包括组分、缺陷、晶相、尺寸和应变等;以此为基础,选择氧化物半导体和关联氧化物为核心研究对象,探索和理解载流子输运机理和调控方式,进一步推动功能氧化物在先进信息能源领域的应用。本报告着重讨论氧化物薄膜在外延生长和载流子输运调控两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1)外延薄膜的精准生长调控,包括单相薄膜的精准掺杂,异质结薄膜的垂直界面构建和高熵层状氧化物薄膜的生长设计;2)围绕半导体光阳极的载流子输运,阐明激子传导和小极化子传导的微观机理,提出针对光阳极传统设计思路的修正方案;3)围绕异质结界面的载流子输运,揭示界面处的局域相变引发的新奇输运现象。最后,报告展望了氧化物薄膜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旨在构建和发展高性能紫外光电子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和能源转换器件。
报告人简介:
张文瑞,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获得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随后分别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加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工作。研究聚焦功能氧化物薄膜的精准制备与载流子输运调控,以推动氧化物半导体在信息能源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围绕该领域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近20篇,包括ACS Energy Lett.(2),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Mater. Horizon和Chem. Mater.(3)等,论文被引超2400次,H指数27。研究成果多次受到美国能源部亮点报道和学术期刊编辑推荐,应邀在多个国际会议和学术机构作邀请报告。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担任国际物理期刊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担任30多种国际学术期刊(包括Nat.Commun., Sci. Adv.,和Adv. Mater.)的审稿人。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