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截至2022年11月,上海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922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62人),包括两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9位、国家重大专项副总设计师1人、国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1个团队连续获得2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支持、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6人、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4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1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1人;4个项目入选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11人、中国科学院产研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15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56人、6人获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资助;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8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重...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工作始终围绕上海光机所的主责主业,以服务重大任务和国家需求为牵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内外集成协同,加强重大国际合作任务的谋划。坚持“战略布局,需求牵引,技术引领,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本单位学科技术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实质性合作,夯实海外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组织任职推荐,组织相关国际会议等,汇聚各类国际人才,建立以“平台-人才-项目-组织”合作模式,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助力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一直得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届所长亲自主管国际合作。1972年,上海光机所接待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标志着我所第一次对外开放。2007年,被科技部首批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2006-2008年间认定的113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获评“优秀”。2021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719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持续获评“优秀”。王岐山副主席到上海光机所视察时,对上海光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以...
近年来,上海光机所贯彻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先后共建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上海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初步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格局,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融合,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聚焦于激光领域的产业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建成江苏省激光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及全固态激光技术、激光装备及工艺、激光检测仪器等研发中心,入选科技部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 单,...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
报告人:杨苏辉 北京理工大学 光电学院
会议时间:7月3日(周一)10:00
会议地点:溢智厅
报告内容:
水下目标探测激光雷达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点云密度大、平台激动灵活、探测效率高等特点。在近岸海底地形测绘、水下目标探测、水下基础设施维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水体对探测光束的散射会造成空间分辨率下降、探测距离受限等问题。散射杂波严重制约了水下目标探测激光雷达的应用。本文针对散射杂波和目标回波在空间、时间、相干性上的差异,提出小波时频分解滤波、盲源分离及涡旋光场空间滤波等抗散射方法。理论和试验均表明上述方法可有效提高浑浊水体中水下探测激光雷达目标测距精度。
报告人简介:
杨苏辉,1998年12月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9-现在就职于北京理工大学,目前是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从事激光理论、激光雷达信号处理、水下目标激光探测、激光无限能量传输、先进光学功能材料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单块非平面环形腔单频激光器、双频固体激光器、双频相干探测激光雷达、太阳光泵浦激光器、 激光水下目标探测、激光无线能量传输、功能性微纳光学材料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啁啾调幅涡旋场水下目标激光探测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该项目的成果为本项目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功率光载微波脉冲的产生及其大气中相位噪声特性的研究”、“2um 脉冲单频光纤复合MOPA技术研究”及应急管理项目“基于双频激光倍频产生射频强度调制绿光的研究”。主持航天创新重点基金项目两项,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两项,企业委托项目一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总装预研项目“双频相干激光雷达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太阳光泵浦激光器的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参与多个激光器和激光雷达系统的研发工作。发表论文100余篇,申报和获批专利20余项。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1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