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
截至2022年11月,上海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922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62人),包括两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9位、国家重大专项副总设计师1人、国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1个团队连续获得2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支持、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6人、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4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1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1人;4个项目入选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11人、中科院产研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15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56人、6人获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资助;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8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工作始终围绕上海光机所的主责主业,以服务重大任务和国家需求为牵引,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内外集成协同,加强重大国际合作任务的谋划。坚持“战略布局,需求牵引,技术引领,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科技部授予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本单位学科技术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实质性合作,夯实海外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国际组织任职推荐,组织相关国际会议等,汇聚各类国际人才,建立以“平台-人才-项目-组织”合作模式,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助力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上海光机所国际合作一直得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届所长亲自主管国际合作。1972年,上海光机所接待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标志着我所第一次对外开放。2007年,被科技部首批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2006-2008年间认定的113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获评“优秀”。2021年,科技部首次对全国719家国际合作基地进行了评估,上海光机所持续获评“优秀”。王岐山副主席到上海光机所视察时,对上海光机所近几年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近年来,上海光机所贯彻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先后共建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上海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初步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格局,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融合,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聚焦于激光领域的产业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建成江苏省激光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及全固态激光技术、激光装备及工艺、激光检测仪器等研发中心,入选科技部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 ...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和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多年来,上海光机所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普资源优势,围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讲座、科技课堂、科普作品创作等在内的系列科普工作,获得...
近期,光芯片集成研发中心举办第2-3期“芯征程”研究生论坛。论坛旨在增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拓宽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坛由中心主任王俊主持,副主任周立兵,中心职工、学生共计三十余人参加论坛。
陈昕博士介绍了飞秒脉冲激光操控下的二维纳米驱动器研究,分享了她科研工作中的小窍门,比如论文画图技巧、文章好词好句的积累,并分享了她学习中的机遇、挑战和一路走来的历程,总结了科研路上的心得体会。
博士后赵苗作题为“漫谈超分辨光存储之旅”的报告,报告从光存储研究发展、衍射极限的跨越、课题的由来和选择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科研工作,也分享了与导师的相处之道、求学的技巧和自我的约束。
博士生马国庆首先介绍了光计算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详细阐述了基于达曼光栅的光学矩阵计算架构,并展示了其原理样机和初步的实验结果。此外,还分享了他在读博期间的科研经验和心得,包括文献阅读和写作技巧、科研软件使用、科研计划制定以及求职心得等方面,最后对光计算的未来发展前景和挑战进行了展望,并送上了毕业寄语。
博士生王梓鑫结合自身项目经历分享了激光防护领域的工作,报告从战略需求背景、激光防护概念和科研项目的开展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最后分享了工匠精神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实践,以工匠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报告会上,与会老师和同学分别针对学术内容、研究方法、科研生活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王俊、周立兵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报告内容丰富、成果突出,几位同学关于科研经验分享值得光芯片中心研究生学习。工匠精神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的科研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做事情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不能浅尝辄止。
光芯片中心师生参与论坛交流
陈昕、赵苗、马国庆、王梓鑫作交流报告
附件下载:
copyright 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沪ICP备05015387号-1
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201800)
转载本站信息,请注明信息来源和链接。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10030号